跳转到主要内容

季振宜的家庭情况

季振宜的祖父季三卿,字鸣寰,明崇祯朝廪贡,生有四子。长子谨庸,明万历朝副贡。次子寓庸(即季振宜父),字因是,明天启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官浙江余姚、临海及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县令,有政声。后任吏部主事,因和权奸魏忠贤的党羽不合,辞官归里,70岁时犹协助泰兴知县陈棐抵御海寇及处理其他乱事,享年84岁,死后人祀乡贤祠。四子道庸,清顺治三年岁贡,任湖广兴国州知州。

兄长季开生和他本人也是进士,都是与书本打交道的,可谓家学渊源。季家除做官外,又经营盐业,这就为其购书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季寓庸不但藏书,还收藏字画,东晋王羲之的摹本《神龙兰亭》和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曾为其收藏。《富春山居图》现一半藏在浙江博物馆,一半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到季振宜手中,他又去江南各地搜求了很多,更得毛晋、钱曾两家藏书,所以他的藏书便“富甲天下”了。单“嘉树”园的“静思堂”和“辛夷馆”内就藏有宋版、元版、抄本100多种27000余卷(本)。他曾将所藏宋版书编录成《延令宋版书目》(又名《季沧苇书目》),后由乾隆时人、校勘家黄丕烈刻印传世。季振宜的藏书印有“宋本”“御史之章”“紫玉元居宝刻”、“季沧苇图书记”、“沧苇”、“季振宜读书”、“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季振宜藏书”等,我们可据此来鉴别版本。由于季振宜对藏书的记载准确,而被后人尊称为“善本目录之泰斗”。

《季沧苇藏书目》一卷,卷段题名《延令宋版书目》,著录图书约千种,编排次序乖谬,载记版本甚略,或刻或抄,并不详明时代。季振宜继承钱遵王部分珍藏秘本,构成清代藏书源流的重要环节。嘉庆十年,黄丕烈重新校勘整理,并将所见所藏季沧苇藏本的流向,略著各条之下,增加了其利用价值,并开以知见版本注记书目的先例,收于《士礼居丛书》。

季振宜与钱曾是同时代人,钱曾的族叔钱谦益是明末著名学者,书坊老板常请他鉴别版本真伪,因此钱谦益收藏很丰富。钱谦益死后,藏书归了钱曾,本来钱曾的藏书应当胜过季振宜,但是季家收藏的一种“旋风装”的本子却让钱曾大饱了眼福。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烬余书录》中引钱曾的话说:“吴彩鸾所书《唐韵》,余在泰兴季因是家见之,正作旋风叶卷子,其装潢皆非今人所晓。”这种“旋风装”又叫“龙鳞装”,今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本。

作者相关标签

季振宜的家庭情况的相关内容

归有光的家庭情况
  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归有光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孙归昌世,归庄之父,为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文学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季振宜的家庭情况

季振宜的祖父季三卿,字鸣寰,明崇祯朝廪贡,生有四子。长子谨庸,明万历朝副贡。次子寓庸(即季振宜父),字因是,明天启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官浙江余姚、临海及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县令,有政声。后任吏部主事,因和权奸魏忠贤的党羽不合,辞官归里,70岁时犹协助泰兴知县陈棐抵御海寇及处理其他乱事,享年84岁,死后人祀乡贤祠。四子道庸,清顺治三年岁贡,任湖广兴国州知州。

兄长季开生和他本人也是进士,都是与书本打交道的,可谓家学渊源。季家除做官外,又经营盐业,这就为其购书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季寓庸不但藏书,还收藏字画,东晋王羲之的摹本《神龙兰亭》和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曾为其收藏。《富春山居图》现一半藏在浙江博物馆,一半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到季振宜手中,他又去江南各地搜求了很多,更得毛晋、钱曾两家藏书,所以他的藏书便“富甲天下”了。单“嘉树”园的“静思堂”和“辛夷馆”内就藏有宋版、元版、抄本100多种27000余卷(本)。他曾将所藏宋版书编录成《延令宋版书目》(又名《季沧苇书目》),后由乾隆时人、校勘家黄丕烈刻印传世。季振宜的藏书印有“宋本”“御史之章”“紫玉元居宝刻”、“季沧苇图书记”、“沧苇”、“季振宜读书”、“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季振宜藏书”等,我们可据此来鉴别版本。由于季振宜对藏书的记载准确,而被后人尊称为“善本目录之泰斗”。

《季沧苇藏书目》一卷,卷段题名《延令宋版书目》,著录图书约千种,编排次序乖谬,载记版本甚略,或刻或抄,并不详明时代。季振宜继承钱遵王部分珍藏秘本,构成清代藏书源流的重要环节。嘉庆十年,黄丕烈重新校勘整理,并将所见所藏季沧苇藏本的流向,略著各条之下,增加了其利用价值,并开以知见版本注记书目的先例,收于《士礼居丛书》。

季振宜与钱曾是同时代人,钱曾的族叔钱谦益是明末著名学者,书坊老板常请他鉴别版本真伪,因此钱谦益收藏很丰富。钱谦益死后,藏书归了钱曾,本来钱曾的藏书应当胜过季振宜,但是季家收藏的一种“旋风装”的本子却让钱曾大饱了眼福。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烬余书录》中引钱曾的话说:“吴彩鸾所书《唐韵》,余在泰兴季因是家见之,正作旋风叶卷子,其装潢皆非今人所晓。”这种“旋风装”又叫“龙鳞装”,今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本。

王鏊的家庭情况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吴氏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张氏为妻,生子延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于洞庭东山嘶马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为妻,生二子一女。   正德十一年(1516年)侧室万氏,生子延昭。   王鏊有四子五女:长子王延喆(子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长女嫁徐缙,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銮,四女嫁靳仁,五女嫁严濡。
柳宗元的家庭背景

家世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家族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与中唐时期著名文人柳宗元为同族,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为诗友,著名学者萧颖士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他。曾被任命为洪州户曹掾,但他未接受。  柳宗玄,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堂弟。他曾在《小石潭记》中被提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他本人其他详细资料不详。

妻儿柳宗元,先娶弘家杨氏妻,唐贞元15年(799)宗元27岁时亡故。他在永州时,写有《下殇墓博记》,说明他这时有女和娘,夭死。宗元在柳州死后,其友刘禹锡《祭柳员外文》中说:“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是柳宗元有子二人。惟周六、周七以后归于何处?所作何事?无记。  柳宗元留有二子二女,长子周六,次子周七,二女无名。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丰绅殷德的家庭生活

政治婚姻

丰绅殷德与公主同年所生,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十九日,比固伦和孝公主小半年月,丰绅殷德也与其父一样英俊美貌,乾隆也非常喜爱丰绅殷德,而且,丰绅殷德的名字就是乾隆帝所赐的。丰绅在满语中是福裕的意思,乾隆希望丰绅殷德能福裕长驻,好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带来好运。

在和孝公主16岁那年,乾隆便把她许配给丰绅殷德为妻,从此,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两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他们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政治婚姻。在中国古代,很多政治婚姻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政治婚姻是最符合实际,也是最稳定的婚姻结合形式,因为政治婚姻首先强调的是门当户对,夫妻双方肯定同属于相同或相近的阶层,由是推之,两人的志向,兴趣爱好大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夫妻在一起生活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和追求。所以相对于封建社会其他童养媳、指腹为婚来说,政治婚姻不能不说是相对可取的,虽然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权钱交易。

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无疑是幸运的一对。不错,他们之间是一笔政治交易,尤其是在和珅看来,和珅可不会管他们之间有无感情,他就是要依赖公主的关系来巩固乾隆帝对自己的宠爱。但是两人却异常般配,男的潇洒俊朗,女的美丽大方,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两人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和珅也极力讨好固伦和孝公主,他不仅嘱咐丰绅殷德每天多陪陪公主,而且自己也向公主大献殷勤,因为多年来与乾隆的相处让他了解:要讨好一个人的欢心,就应从他最喜欢的人下手。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的最爱,尝曰:";汝者为皇子,朕必应汝储也。";因此,和珅在固伦和孝公主尚年幼时,便竭力讨好。公主也对和珅非常信赖。据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公主幼年时";常呼相为丈人,一日上(乾隆帝)携主(公主)游同乐园之买卖街(在圆明园中,每年新春伊始到燕九节期间,仿照民间设立的商业一条街),和珅时入值在焉。高宗见信估良者有大红呢夹衣裳一领,主悦之。上因语主曰:";万向汝丈人索之,和亟以二十八金买而进之。望乎和为丈人,未知其故。主少时好衣冠作男子大。或因戏为此称耶。";说有次公主见到喜欢的衣服,乾隆叫公主求和珅为其买之,此时想必乾隆已赐婚,故公主呼和珅为丈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要举行婚礼。乾隆赏赐了无数宝物给公主。同时又下谕道:";凡下嫁外藩固伦公主,例支俸银一千两。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给。从前和敬固伦公主,虽系在京公主,而俸银、缎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便越减,是以降旨仍许照旧关支。今和孝固伦公主,系朕幼女,目在朕前承欢侍养,孝谨有加,将来下降后,所有应支俸禄,亦著一体赏给一千两,以昭平见,而示嘉奖。";显示了乾隆时固伦和孝公主的偏爱。同时,乾隆爱屋及乌,对丰绅殷德亦宠爱而加,下旨曰:";命固伦公额附丰绅殷德在御前行走。";后又任其为教秩大臣。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赐刚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在此黄应吉日举行了婚礼,乾隆赐予大量奖赏,嫁妆。

皇室中良好的教育使固伦和孝公主非常能干,见识长远,所以乾隆的溺爱并没有使公主养成骄娇二气,反而愈见其才。

婚后,她也很关心丈夫丰绅殷德的前途。因为她知道,男子汉大丈夫必须要有事业为依靠,她不希望丈夫整日荫在皇上与和珅的阴影下反而无所事事。希望丈夫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父亲。

婚后,她发现和珅贪赃枉法,她预感到和珅这样贪财好货不会有好下场,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公主尝对丰绅殷德言:";汝翁爱皇父厚德,毫无报称,惟有见有日彰,吾代为汝忧。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固伦和孝公主果然高瞻远瞩,过不了几年,和珅事败,固伦公主多次向嘉庆求情,为和珅求得全尸。可叹和珅,居然连和孝公主的智识都不如!

婚后生活

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婚后的生活甚笃,而且,因为公主比丰绅殷德大半个月,又受乾隆宠爱,所以,在家中固伦和孝公主占了事实上的主动地位。据昭梿《啸亭续录》记载:";某个冬天的一个早晨,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童心未泯的丰绅殷德不由得童心大盛,想起童年与伙伴及堂兄丰绅宜绵一起玩雪的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偶弄奋作拔雪戏。";和孝公主看到很生气,立刻责备他说:";汝年已逾冠,尚作痴童戏耶?";可见公主对丰绅殷德要求十分严格,丰绅殷德见公主生气,连忙跪下求饶,请求公主原凉,公主含笑扶起丰绅殷德,并为其拭汗,道,汝勿作童戏,与吾共读诗书!

和孝公主以儒家礼仪来要求自己的丈夫丰绅殷德,丰绅殷德也不负公主所望,努力修习四书五经,深受皇上重用。

固伦和孝公主尚骑射,着男装,经常和丰绅殷德出外打猎,起初和珅为了讨好公主,常与两人同出游猎,后见小两口情深意切,心想自己就不用亲自出马了,自己已经位极人臣,要培养的是长子丰绅殷德,如果他与和孝公主的感情浓厚,那么,乾隆必定更宠丰绅殷德,到时,和家父子都会受尽公主宠爱,故和珅经常教训丰绅殷德多陪和孝公主出猎或游山玩水,丰绅殷德也很机敏,又喜欢公主,所以每次公主出猎,必偕同前往。

但两人亦有不谐的时候,固丰绅殷德";持重老成,不苟言笑";,而公主生性外向,能干练达,所以两人在相处的时候经常出现公主一人";独领风骚";,而殷德一言不发的场面。

二人婚后有一子,公主全融身心投入到幼子身上,而丰绅殷德常常去外地视察苗民起义的军情。故两人之间出现过裂缝。不过幸好丰绅殷德也喜欢自己的幼子,三口之家也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不知是什么原因,二人的幼子早夭,和珅闻之亦伤心欲绝。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更是悲痛不已。此后,公主不曾再生育,为了和家不致绝后,公主多次劝说丰绅殷德讨几房小妾,丰绅殷德起初以为公主乃是试探,后来公主多次恳请,方知公主情深意切,虽然他不想伤害公主的感情,但由于和家无其他子嗣,为了接续香火,他也不得不讨了几房小妾,至于后来和珅倒台后丰绅殷德";饮醇酒,近女色";,则又另当别论了。

最排场的嫁妆

自从册封那天起,固伦和孝公主就奉父皇之命,留起秀发,准备下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虚15岁,弘历颁旨,让他们在年内完婚。

按照婚仪,丰绅殷德恭行聘礼。

丰绅殷德家备好骆驼1头,马8匹,诣午门——紫禁城的正门——恭进。弘历颁旨,命有关衙门收下。

翌日,弘历降旨,在保和殿宴请额驸。和珅作为额驸的父亲,也出席。保和殿前檐下和中和典后檐下,分别陈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两殿之间的丹陛正中拱一黄幕凉棚,名曰“反坫”,内设大铜火盆两个,每个上放大铁锅一口,一个装肉,一个盛水——烧热备温奶酒之用。其他铜盘、盐碟、方盘、桌子等物,也皆备齐。按制,保和典摆筵60席,用羊63只,乳酒、黄酒35瓶。入宴的大臣的座次位置,需事先绘图恭呈弘历御览。

王公大臣、侍卫及执事人员均穿蟒袍补服。丰绅殷德及族中有顶戴的穿着朝服。鸿胪事官员引丰绅殷德至保和殿丹陛上恭候。

吉时到,弘历身穿龙袍衮服,在乐曲声中升宝座,丰绅殷德及入宴人员向皇上行礼,然后入席,进酒,进馔。宴毕弘历还宫。

接着,礼部为固伦和孝公主置办嫁妆。固伦和孝公主是皇上最心爱的女儿,丰绅殷德乃皇上最宠信的和珅大人之子,礼部自然不敢怠慢,嫁妆件件都是最好的。这份嫁妆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可谓空前绝后。

戴叔伦的家庭
  有关戴叔伦的家庭,据史料所载,他先后取过两位妻子,第一位是永州刺史韦采的女儿,继室娶的则是殿中侍御史崔殷之女。他膝下究竟有几个孩子,不知道。只知道他的继室在公元787年左右过世时,撇下了一个仅有六岁的女儿。那年戴叔伦55岁,可谓晚年丧妻。他借女儿六岁生日的机会还写下一首《少女生日感怀》的七律诗,以此----“五逢晬日今方见/置尔怀中自惘然/乍喜老身辞远役/翻悲一笑隔重泉/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还有蔡家残书籍/可能分与外人传”(今天又到了那曾为你过过五次的生日/可我把你抱在怀中时却感到异常茫然/虽说老父我庆幸自己还能在你身边而没远赴异乡为官做事/但一想到与你刚刚去世的母亲相隔黄泉就悲上心头/想教你做针线活儿可你还太小而不懂事/想让你学琴棋书画的本领可又怕你因此而丧失了孩子的那股天真劲儿/家里老父我留下的书籍虽像当年蔡邕死后留给他女儿蔡文姬的一样多/但恐怕只能传给外人去读了)。戴叔伦写完这首诗的三年后,也就是小女儿九岁时,自己也便离开了人世。从这首诗上看,至少在当时他身边只有这一个女儿。
陈允平的家庭背景

陈允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陈司直避五代之乱举家迁到福建莆田,高祖陈嘉谟曾赠右朝奉郎,曾祖陈膏曾任左朝奉大夫太府少卿,累赠特进,宦游四明,与四明汪氏联姻,遂著四明鄞县籍。祖父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懿,学者称菊坡先生,《宋史》有传。伯父陈卓(1167-1252),陈居仁第五子,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壮岁登进士第,宦意泊如,筑有世纶堂,闲居十六年而卒,谥清敏,《宋史》有传。父亲陈阜,陈居仁第六子,官至承奉郎。

陈允平的家学渊源主要来自祖父陈居仁和五伯父陈卓,而犹得益于陈卓。陈允平出生时祖父已过世,五伯父陈卓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有诗为证:“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丝纶。阿咸老去营西麓,不愧家声故国臣。”([清]袁钧《鄮北杂诗》)陈允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举不利,仕途不进。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漫游吴越,闲看山水,多旅居钱塘。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参与杨缵、张枢等组织的临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创作了著名的“西湖十咏”。宋恭宗德祐时(1275-1276)为沿海制置参议官。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被仇家告发“约苏刘义谋复宋”,遭围捕,被同官袁洪救出。当时事件的全过程在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详细记载。出狱后陈允平闭门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楼曰“万叠云”。入元后,应征北上元大都,后不受管,放还。北上、南归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尚未南归之时,好友周密和王沂孙各有[高阳台]词怀之。陈允平没有参加《乐府补题》的唱和,南归后也没有再和故友来往,隐居山中而卒。卒后,好友张炎有[解连环]词悼之。

归有光的家庭情况
  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归有光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孙归昌世,归庄之父,为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文学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赵时春的文集印行情况

赵时春传世的文集印行情况,李晓林先生在2006年政协平凉市崆峒区委编印的《赵时春文集选编》序言中写道:“《赵浚谷文集》10卷、《平凉府志》13卷、《赵时春诗集》。他在晚年即着手整理自己《赵时春文集选编》的诗文集,去世后儿子赵守岩整理出版‘秘梓于思成堂’。女婿周鉴任河南布政使时,在汴梁又重新整理了他的诗文集。民国年间庄浪人李植磊选部分文章编印了《浚谷文钞》。明嘉靖朝首辅徐阶以及胡松、李开先等著名人物曾为《赵浚谷文集》作序,给予了很高评价。”大致说明了赵时春去世后他的文集印行情况,但说赵时春生前并未印行自己的文集并不准确。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松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为赵时春的文集写了序言。胡松在序言中说:“访浚谷先生于藏书阁之回光亭,因得尽读先生平生所为诗若文,乃其感事,忧时、咏怀、撰物、酬答、寄赠,则何其宛然秦缪公后子蹇叔孟明氏之烈……余盖於赵子得师焉,赵子以余之论深有合,而因属余题其集,余不敢让浚谷,其将益有以教蒙乎”。

李开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赵时春的文集写了《浚谷文集序》,他说“浚谷赵子诗文集刻传久矣”,也佐证了胡松之序言中所说的赵时春文集印行情况。李开先在此序言中称,自己写此序是受了赵时春的嘱托才写的,“邑人有薄官平凉者,浚谷子每寄声云,诗文词论俱未有序,在交游知爱莫有如中麓者,因序幸勿退托”。此序中说赵时春的文集“集凡十卷,诗六卷,文九卷,续有作者,当续久之”。胡松与李开先的序言,都是受赵时春的嘱托而写的,从序言中可以看到,赵时春在世时已经将他的文集编选定稿了。李开先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浚谷赵子诗文集刻传久矣”,可以看出赵时春在世时,他的诗文集应该是印行过的。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十五日赵时春兵败山西“回籍听调”,到他去世再未被起用,他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完成《平凉府志》的撰写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自己的诗文集上。因为从唐宋以来,文人把整理自己的诗文集看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从赵时春请胡松作序到赵时春去世的六年时间里,赵时春不会不出版自己已经整理好的文集的。

徐阶为赵时春的文集作序时,赵时春已经去世,徐阶作序的时间是万历庚辰(1580年)冬望日,徐阶在序言中说到,“往予志公墓,深悼惜之。今十五年而兹集出”,也就是说徐阶作序时已是赵时春去世十五年后的事,此文集是一部合集,“集凡十六卷,为诗若文凡千余篇。初公捐馆舍,后其子守岩秘梓于思成堂。其婿巡抚河南御史周君鉴赏学于公而得其志守,故又久之而复传于汴,乃其体裁之雅,气格之奇,则太宰胡松序之详矣”。

徐阶作序的这部文集是赵时春去世十五年之后,由赵时春的女婿周鉴在任河南都御史时印行的,所据的本子应该是赵守岩校订制版的那一部书稿,周鉴又增加了一些文章,“故又久而复传于汴”。

赵时春去世后,徐阶曾为赵时春写过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徐阶对赵时春的一生作了准确全面的介绍,对赵时春的为人为文大加赞赏,后来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写的《佥都御史赵公》及《明史》中赵时春的传略都是以徐阶的这篇墓志铭为蓝本的。徐阶官至极位,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什么对赵时春如此欣赏,不只是在他死后为赵时春写墓志铭,而且在赵时春去世十五年后还为赵时春的文集再版写序,是不是如徐阶在赵时春的墓志铭中写的那样呢:“予与公友三十年,自谓世之知公无如予者”,或者是赵时春的文章真正值得他去评说。黄仁宇在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对徐阶的评价,是以为他太世故。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物竟肯为一个去世的四品官员写墓志铭,写文集序言,无论出于哪种考虑,毕竟都是不可多得的善举。

季振宜的家庭情况

季振宜的祖父季三卿,字鸣寰,明崇祯朝廪贡,生有四子。长子谨庸,明万历朝副贡。次子寓庸(即季振宜父),字因是,明天启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官浙江余姚、临海及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县令,有政声。后任吏部主事,因和权奸魏忠贤的党羽不合,辞官归里,70岁时犹协助泰兴知县陈棐抵御海寇及处理其他乱事,享年84岁,死后人祀乡贤祠。四子道庸,清顺治三年岁贡,任湖广兴国州知州。

兄长季开生和他本人也是进士,都是与书本打交道的,可谓家学渊源。季家除做官外,又经营盐业,这就为其购书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季寓庸不但藏书,还收藏字画,东晋王羲之的摹本《神龙兰亭》和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曾为其收藏。《富春山居图》现一半藏在浙江博物馆,一半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到季振宜手中,他又去江南各地搜求了很多,更得毛晋、钱曾两家藏书,所以他的藏书便“富甲天下”了。单“嘉树”园的“静思堂”和“辛夷馆”内就藏有宋版、元版、抄本100多种27000余卷(本)。他曾将所藏宋版书编录成《延令宋版书目》(又名《季沧苇书目》),后由乾隆时人、校勘家黄丕烈刻印传世。季振宜的藏书印有“宋本”“御史之章”“紫玉元居宝刻”、“季沧苇图书记”、“沧苇”、“季振宜读书”、“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季振宜藏书”等,我们可据此来鉴别版本。由于季振宜对藏书的记载准确,而被后人尊称为“善本目录之泰斗”。

《季沧苇藏书目》一卷,卷段题名《延令宋版书目》,著录图书约千种,编排次序乖谬,载记版本甚略,或刻或抄,并不详明时代。季振宜继承钱遵王部分珍藏秘本,构成清代藏书源流的重要环节。嘉庆十年,黄丕烈重新校勘整理,并将所见所藏季沧苇藏本的流向,略著各条之下,增加了其利用价值,并开以知见版本注记书目的先例,收于《士礼居丛书》。

季振宜与钱曾是同时代人,钱曾的族叔钱谦益是明末著名学者,书坊老板常请他鉴别版本真伪,因此钱谦益收藏很丰富。钱谦益死后,藏书归了钱曾,本来钱曾的藏书应当胜过季振宜,但是季家收藏的一种“旋风装”的本子却让钱曾大饱了眼福。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烬余书录》中引钱曾的话说:“吴彩鸾所书《唐韵》,余在泰兴季因是家见之,正作旋风叶卷子,其装潢皆非今人所晓。”这种“旋风装”又叫“龙鳞装”,今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本。

王鏊的家庭情况
  成化六年(1470年)娶武山西金吴氏为妻,十二年(1476年)生一女,次年卒。   成化十七年(1481年)娶张氏为妻,生子延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娶李氏为妻,生有二女。李氏多病,不久卒,葬于洞庭东山嘶马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娶胡宜人为妻,生二子一女。   正德十一年(1516年)侧室万氏,生子延昭。   王鏊有四子五女:长子王延喆(子贞),次子王延素〈子永〉,三子王延陵,四子王延昭。长女嫁徐缙,次女嫁朱希召,三女嫁卲銮,四女嫁靳仁,五女嫁严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