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关于哲理的古诗

河中石兽

(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bǎ),寻十余里无迹。

(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转转一作:再转)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hé)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qiǎo)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问说

(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群鼠为耗而猫不捕

欺人鼠辈争出头,夜行如市昼不休。渴时欲竭满河饮,饥后共觅太仓偷。

有时凭社窃所贵,亦为忌器不忍投。某氏终贻子神祸,祐甫恨不猫职修。

受畜于人要除害,祭有八蜡礼颇优。近怜衔蝉在我侧,何故肉食无远谋。

眈眈雄相猛于虎,不肯捕捉分人忧。纵令同乳不同气,一旦反目恩为雠。

君不见唐家拔宅鸡犬上升去,彼鼠独堕天不收。

谢胡珵使招饮

畴昔与公同奉常,余为藉田公社令。是时朔祭拜卿少,余已颜衰公秀莹。

斋房并公挥麈尾,议论风生真纚纚。蜀珍数人皆在坐,尽说功名须逊子。

回头一梦十五春,公为使者余廛民。薰风荷畔绿樽设,丹荔粲粲莲房新。

语间切切忧民瘼,阴功亟欲苏全闽。出经入传知言要,湘西绝学今谁绍。

我老西河欠鞭策,此事须公正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