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轶事

完颜璟的轶事典故

章宗威即位以前,原配蒲察氏即已去世。大定末,宫籍监户女子李师儿入宫,与诸宫女向宫教张建学文辞。有宦官说她才美,劝章宗纳其为妃。章宗好诗文,李师儿则生性慧黠,不仅能作字,知文义,且善察言观色,大得章宗欢心,明昌四年封为昭容,次年即进为淑妃。章宗准备立李妃为后,却遭到大臣、台谏的一致反对,认为金朝立后,都出自徒单、唐括、蒲察、仆散、纥石烈诸大姓,李氏出身奴婢之家,不能为天下母。章宗无奈,便在成安四年立其为元妃,尊崇与皇后相侔。

经童出身的胥持国,柔佞有心计,因久任太子宫官,知章宗好色,便献秘术博取好感,获得要职。他贿赂李妃左右,而李妃也正欲借重外廷,便在章宗面前多次推誉持国,于是他便为章宗信用,明昌五年迁为尚书右丞。于是,两人互为表里,专擅朝政,奔竞之徒争赴持国门下,其中尤以所谓胥门十哲最卑鄙无耻。民间传开了“经童作相,监婢为妃”的谣谚。承安三年,胥持国被御史参劾出朝,不久死于军中,但李妃兄妹却弄权如故。

李妃之兄喜儿原先无赖为盗,累官至宣徽使、安国军节度使,章宗赐名仁惠,其弟铁哥也做到少府监,兄弟俩倚恃李妃之势招权纳贿。一次内宴,有伶人借说凤凰四飞祥瑞各异,巧妙地向章宗讽谏道:“向上飞则风调雨顺,向下飞则五谷丰登,向外飞则四国来朝,向里飞(李妃)则加官进禄。”章宗知伶人所指李妃,一笑了之,却不思整饬。

陈慥的轶事典故

成语:河东狮吼

陈慥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之歧亭时,常信佛,饱参禅学,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与苏东坡是好友,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喜好宾客,蓄纳声妓。但陈慥非常惧内,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就记载了有关陈慥惧内的故事。《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说,陈慥的妻子柳氏(本名不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又爱嫉妒。有时陈慥与宾客谈天谈得起劲,柳氏却摔锅打灶地骂将起来,弄得陈慥和宾客十分难堪。陈慥很怕老婆,不能拿老婆怎么样。于是苏轼赋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戏之曰:“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样的,“我的朋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睡眠。忽听老婆一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 刻画出正在高谈阔论的陈慥听到老婆骂声时惊慌失措的可笑神态,幽默至极。 “河东”本是地名,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在魏晋至隋唐是柳姓人的郡望所在,故在此是指柳氏。狮子吼其实本是佛家的一个用语,意思是说,佛祖在众生面前讲法,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这里比喻柳氏骂声之洪亮。成语“河东狮吼”即来自此,比喻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来嘲笑怕老婆的男子。

戏剧:《狮吼记》

元好问的轶事典故

诗狂他日笑遗山元好问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一句更是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才的极为自信。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城东北)读过书,因此自号遗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今存1388首,词今存384首。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司马池的人物轶事

严以教子

司马光6岁时,一次,姐姐拿了一个核桃,想去掉它的皮,用石头敲,去不掉,就把它扔了。这时一个婢女看见了,拾了起来,她用滚烫的开水将核桃一烫,再用小刀轻轻一刮,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司马光高高兴兴地拿起这个去了皮的核桃跑了出去。姐姐看见后,好奇地问他核桃皮是怎么去掉的,司马光撒谎说:“是我自己去掉的。”

正巧,父亲司马池从外边回来,一打听情况,知道司马光撒了慌,就把他叫来,严厉地训斥:“小孩怎么能撒谎骗人呢?”司马光听到父亲威严的声音,知道自己错了,就低声地说:“孩儿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司马池听到儿子的回答,转怒为喜,他疼爱地摸着司马光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如果不诚实,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威信,也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

很多年过去了,司马光年老的时候,有一次,他叫人把家里一匹有病的马拉出去卖掉,他嘱咐家人:“这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干不了什么活。要是有人买它,你可得老老实实地告诉人家。”可见,司马光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教导,确实做到了诚实守信。

郝经的轶事典故

冒死上书

辛亥(1251)年春,29岁的郝经在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贾副元帅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过保定时,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深受蒙古官僚压迫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当郝经听了家乡道士的苦诉,不光是泪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愤笔写下了《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上书给蒙古统治集团,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

1260年3月,忽必烈登帝位,立即颁发政令,革除了蒙古诸王直接向种地人征税的权利,大大减轻了北方人的负担。

大雁传信

郝经出使宋朝,被贾似道软禁在真州。这一囚就是整整十六年,其间,元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

郝经被拘几年后,在1274年从宋人供食的活大雁中挑出一只健壮能飞的,系蜡书于雁足,放飞大雁。“中统十五年”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宋,不知元朝改元的事,所以他依此推之为“中统十五年”。

陆陇其的轶事典故

巧断告子案

陆陇其做灵寿县令的时候,颇有政声。他处理事情总是不动声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天,有个老太太控告她的儿子忤逆。陆立即将他儿子叫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男孩,陆对老太太说:“我官署里正缺少小僮,你儿子暂时可以在这里服役,等到有人代替,我再教育他。”于是命那少年在他左右,寸步不离。陆陇其每天早晨起床后,毕恭毕敬站在太夫人房外,太夫人一起床立即进上洗漱用具,然后再进上茗饵。吃中饭时,他侍候在饭桌边,给母亲献上好吃的食物,而且笑容可掬,等到母亲吃饱,自己才去吃她剩下的饭菜。陆陇其一有功夫,就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讲一些故事或民间传说,使她愉快。太夫人稍有不舒服,陆陇其就为她扶腋搔痒,取药倒水,几夜不睡,毫无倦意。

这样过了几月,那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回家。陆陇其故意说:“你们母子不和,为什么要回去呢?”那少年哭着回答:“小人一向不懂礼,得罪母亲,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为后悔不已。”陆陇其唤来他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后来,那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薄礼祝寿

陆陇其担任嘉定知县期间,不喜欢属下逢迎巴结自己,自然也不会去讨好上司。也正因如此,他得罪了当时的江苏巡抚慕天颜。

李元嘉的轶事典故

高祖李渊第十一子,封韩王。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居于长安,后迁居潞州(今山西襄垣)。15岁,封官为刺史。武后中,授太尉。武后专政,他受中宗李显召见,商讨督诸王发兵讨伐武后,事被泄后,他与儿子都被逼自杀。少好学,喜藏书,《旧唐书·李元嘉传》称他“收书至万卷,以古文字参定同异”。长于书法、画笔,尤喜画动物,如龙、马、虎、豹等。被杀后,家被抄,所藏图书、字画,焚毁无遗。子李撰,封黄国公。父子藏书癖最浓,收书最多,为秘阁所不及。

仲子陵的人物轶事

唐时,峨眉山下出了一位在朝廷任职的大官叫仲子陵。他开始在大历中朝廷举贤良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后来官至郡部司门员外郎。据说,每当他在朝廷议论朝政时,滔滔不绝,没有人能驳倒他,于是他深得皇帝的赏识。

仲子陵不愿久居京城,年老之后,他决意辞官回故乡。他荣归故里的消息传到了峨眉县,百姓都以为这位皇帝身边的要员一定是高车驷马,装不完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谁知仲子陵回来时,轻装简从,除日用之物外,只带回几盆兰草。年纪大一点的人都还记得,这些兰草还是当年从峨眉山上采去的!家乡人都知道,仲子陵出身寒微,家境清贫,十八岁那年,他独自来到峨眉山神水阁,刻苦攻读。这时,他就爱上了峨眉山中的幽兰,后来下山时,还随身带回几盆兰草。在他被朝廷选为贤良之后,又随身将兰草带进京都。

他平生爱兰,喜爱幽兰高洁的品格,还写过一篇著名的《幽兰赋》以明志,赋中写道: “兰为国香,生彼幽荒,贞正内积,芳华外扬。”到京城当了那么多年官,如今归来,除换洗衣物之外,还是当年那几盆兰草。他的人品操行就不言自明了。

后来才知道,仲子陵辞官归隐时,拒绝了皇帝的封赏。因此他回家后,同家人一道躬耕自食,清贫简朴。仲子陵在峨眉故乡去世了。他死后,许多人这样想,他生前也许是财不露白,如今死了,就再也包不住了。

萧昕的轶事典故

唐朝旧兵部尚书萧昕曾经当过京兆尹。他当京兆尹的时候,京城里大旱,炎热郁闷之气,蒸变成一种病害。代宗皇帝命令大小臣子官吏们祷告祭祀于山川。一共一个多月,热气更盛大。那时候天竺国的和尚不空三藏住在静住寺。这个三藏和尚善于用念咒的办法把龙召唤出来兴云布雨。萧昕于是到了寺中,对三藏和尚说:“现在这里炎热的阳光连连晒了一个月了,皇上很担心,撤了音乐,减了饭食,担心年头不好,担心百姓生病。希望您设置一个坛场求一场雨好吗?”三藏说:“求场雨不难,但是召唤龙出来兴云下雨,我怕风雷震荡得太厉害,对生民植物有害,又怎么能对庄稼的春种秋收有所补救呢?”萧昕说:“迅雷急雨,确实不能滋润庄稼,恰好能够清除暑热,而略微解除百姓的病患。请您不要推辞了。”三藏不得已,就让他的徒弟取来近一尺长的一块桦树皮,在上面承接着一条小龙,把炉火、盆和香水放到前边,三藏转入念咒,大声祷告。一顿饭的时间之后,他就把桦树皮上的龙交给萧昕说:“可以把它投到曲江里去,投完要马上返回来,不要被风雨吹着淋着。”萧昕像他说的那样把龙投到江里去,随即就有一条才一尺多长的小白龙摇鬣振鳞从水中出来,一会儿就长到几丈长,宛如一条白色丝绸,忽然间横贯高天。萧昕打马急驰,追了不到几十步,云气凝聚,物象晦暗,骤然间降下暴雨。等到他到了永崇里,道上的水已经像江河决口一样了。

权德舆的轶事典故

权德舆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他办事光明正大。有一次,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宪宗感到量刑太轻,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就立即上疏说,依据这两人的罪名,本当公开处死的,但既然已经宣判了流放,就应当遵照执行,如今却又暗暗地将他们处死,这是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劝宪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这足见他为人之耿直。

权德舆好著述,善写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当时,王侯将相的铭志十有八九都请他撰写。他尤其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作有文集50卷,称《权文公集》,流传后世。

宪宗曾询问权德舆:“宰相为政,宽猛何先?”权德舆对答说:“秦朝以严酷而亡国,汉朝以宽大而兴盛,为政该以何者为先,由此就可知了。”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宪宗心意,而李绛为人梗直,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 (公元813年)正月,他被罢去相职,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拜为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公元816年,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外出担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二年后,以病乞还,卒于途中,享年60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贺知章的轶事

乞名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