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康海的家谱记载

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至康海时已历七代。从其高祖康汝揖起,即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康墉,字振远,博学多识而有文名,任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知事。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学业进步很快。无论才识、文章,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字应字,成化进士)对其十分赏识,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康亦以此自负。

弘治十四年(1501 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应试之前,他就决意一展才华,夺取解元的桂冠。结果发榜以后,第一名却是吉时,他只考中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 502 )年赴京应进士试,会试虽然榜上有名,但第一名却为湖广人鲁铎所得。这对早就以状元自负的康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刺激。然而,虽则两次失去夺元的机会,他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对一同应试的人说:“乡试让吉时,会试让鲁铎,如果在廷试时再让一人,我就真成了无用的弃物了!”心情复杂的感叹之中,志在最后一博夺取状元的决心溢于言表。果然,廷试以后,他的对策得到读卷官、内阁首辅刘健的很高评价,称其“词意高古,娴于政理”。进呈宫中后,孝宗朱佑樘也十分赞赏,认为有明以来一百四十余年,进士策论还没有如此绝佳之作,于是亲耀其为一甲一名,赐其状元及第。久以状元自负的康海,终于得遂已愿。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有主宰人间文运的星宿“文星”(即“文昌星”,也称“文曲星”)。并说在朝廷科举之年,“文星”入于何处,则何处当出状元。康海及第这年,据说当时京师就有一个善占星相者能预先观出“文星”的去向。礼部诸大臣为提前知道是科状元出在何省,还曾当面询问过他。开始问他:“魁在何处?”占星者答道:“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一个月后,会试即将揭晓,很快要举行廷试,几位大臣再次让占星者占算。占星者讶言道:“文星人楚浅,人秦深,魁当在陕西!”结果,湖广人鲁铎得中是科会元,而陕西人康海在殿廷对策中夺魁。由于当时人们迷信心理很重,因此便说,人世之事“上应天象如此”。

康海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当时,明朝文坛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发起了复古运动。康海在这场运动中与李梦阳等互相唱和,成为复古派前七子之一。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宦官刘瑾窃弄威权,李梦阳等又成为敢于和刘瑾进行斗争的人物。因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人,其才学又负有盛名,所以刘瑾千方百计要招引他为已所用,但被他拒绝。

正德二年(1507年),尚书韩文等因不满刘瑾干政弄权,上疏武宗,请求诛杀刘瑾及其党徒,并请李梦阳起草疏稿。不幸事情泄露,韩文等被革职(后来人狱),李梦阳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找借口把李梦阳逮捕人狱,并准备将其杀害。李梦阳在狱中密写“对山救我”四字,托人转交与康海,要他设法营救。康海本以与刘瑾交结为耻,但为了营救好友,无奈之中不得不以同乡的名义去拜渴刘瑾。刘瑾一听说康海求见,喜不自胜,慌乱中反生着鞋子出门迎接。经康海从中通融,刘瑾于次刚将李梦阳从狱中放出。一年后,刘瑾事败被诛,子却因此事受到牵累,被人指为刘瑾同党,落职为民。

康海落职后,从此放浪自悠。他经常与王九思(前七子之一)等人西西安近郊)之间、聚会鄂(今陕西户县)、杜(今陕,挟带乐妓在一起宴饮。并制乐造曲,以乐舞艺人自比,借此寄托自己心中的郁愤。王九思曾出重资购买乐器,让乐工学习琵琶。康海因善于掐弹(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凑),技艺高超,为人竞相效仿。卒后,遗囊中别的东西很少,然而仅大小鼓却有三百余副。

康海一生,诗文成就颇高,与李梦阳齐名。所作北曲,风格古朴。著作有《对山集》、《沜东乐府》和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相传他被指为瑾党而落职之时,先前被他营救的李梦阳竟无一言相救,他因此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杂剧,以记其憾。但此说不尽可信。

以上据《镇原氏家谱》(2006年3月版,康希善主编)记载所编。

作者相关标签

康海的家谱记载的相关内容

刘基的家谱故居

家谱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1.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2.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3.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3.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4.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5.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6.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7.刘基  8.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9.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故居刘基故居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康海的家谱记载

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至康海时已历七代。从其高祖康汝揖起,即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康墉,字振远,博学多识而有文名,任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知事。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学业进步很快。无论才识、文章,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字应字,成化进士)对其十分赏识,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康亦以此自负。

弘治十四年(1501 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应试之前,他就决意一展才华,夺取解元的桂冠。结果发榜以后,第一名却是吉时,他只考中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 502 )年赴京应进士试,会试虽然榜上有名,但第一名却为湖广人鲁铎所得。这对早就以状元自负的康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刺激。然而,虽则两次失去夺元的机会,他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对一同应试的人说:“乡试让吉时,会试让鲁铎,如果在廷试时再让一人,我就真成了无用的弃物了!”心情复杂的感叹之中,志在最后一博夺取状元的决心溢于言表。果然,廷试以后,他的对策得到读卷官、内阁首辅刘健的很高评价,称其“词意高古,娴于政理”。进呈宫中后,孝宗朱佑樘也十分赞赏,认为有明以来一百四十余年,进士策论还没有如此绝佳之作,于是亲耀其为一甲一名,赐其状元及第。久以状元自负的康海,终于得遂已愿。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有主宰人间文运的星宿“文星”(即“文昌星”,也称“文曲星”)。并说在朝廷科举之年,“文星”入于何处,则何处当出状元。康海及第这年,据说当时京师就有一个善占星相者能预先观出“文星”的去向。礼部诸大臣为提前知道是科状元出在何省,还曾当面询问过他。开始问他:“魁在何处?”占星者答道:“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一个月后,会试即将揭晓,很快要举行廷试,几位大臣再次让占星者占算。占星者讶言道:“文星人楚浅,人秦深,魁当在陕西!”结果,湖广人鲁铎得中是科会元,而陕西人康海在殿廷对策中夺魁。由于当时人们迷信心理很重,因此便说,人世之事“上应天象如此”。

康海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当时,明朝文坛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发起了复古运动。康海在这场运动中与李梦阳等互相唱和,成为复古派前七子之一。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宦官刘瑾窃弄威权,李梦阳等又成为敢于和刘瑾进行斗争的人物。因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人,其才学又负有盛名,所以刘瑾千方百计要招引他为已所用,但被他拒绝。

正德二年(1507年),尚书韩文等因不满刘瑾干政弄权,上疏武宗,请求诛杀刘瑾及其党徒,并请李梦阳起草疏稿。不幸事情泄露,韩文等被革职(后来人狱),李梦阳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找借口把李梦阳逮捕人狱,并准备将其杀害。李梦阳在狱中密写“对山救我”四字,托人转交与康海,要他设法营救。康海本以与刘瑾交结为耻,但为了营救好友,无奈之中不得不以同乡的名义去拜渴刘瑾。刘瑾一听说康海求见,喜不自胜,慌乱中反生着鞋子出门迎接。经康海从中通融,刘瑾于次刚将李梦阳从狱中放出。一年后,刘瑾事败被诛,子却因此事受到牵累,被人指为刘瑾同党,落职为民。

康海落职后,从此放浪自悠。他经常与王九思(前七子之一)等人西西安近郊)之间、聚会鄂(今陕西户县)、杜(今陕,挟带乐妓在一起宴饮。并制乐造曲,以乐舞艺人自比,借此寄托自己心中的郁愤。王九思曾出重资购买乐器,让乐工学习琵琶。康海因善于掐弹(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凑),技艺高超,为人竞相效仿。卒后,遗囊中别的东西很少,然而仅大小鼓却有三百余副。

康海一生,诗文成就颇高,与李梦阳齐名。所作北曲,风格古朴。著作有《对山集》、《沜东乐府》和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相传他被指为瑾党而落职之时,先前被他营救的李梦阳竟无一言相救,他因此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杂剧,以记其憾。但此说不尽可信。

以上据《镇原氏家谱》(2006年3月版,康希善主编)记载所编。

吕坤的历史记载

为官处事

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上书陈天下安危,劝神宗励精图治,言词慷慨激昂,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疏中云:“今天下之苍生贫困可知矣。自万历十(1582年)以来,无岁不灾,催科如故。臣久为外吏,见陛下赤子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再食,垣舍弗蔽,占藁未完;流移日众,弃地猥多;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门万里,孰能仰诉?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宁夏之变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吕坤在疏中言“采木”一事云:“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苦,倘遇险阻,必成伤殒。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吕坤在疏中言采矿一事云:“朝廷得一金,郡县费千倍。”疏中还向朝廷发出“奸臣当道,举朝无犯颜逆耳之人,快在一时,忧贻他日”的警告。在边防上,吕坤亦高瞻远瞩,提出:“倘倭夷取而有之,籍众为兵,就地资食,进则断我漕运,退则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国家大忧也。”在疏中还提到“抄没法重,株连数多”的祸国殃民问题:“诬以多赃,则互连亲识。宅一封而鸡豚大半饿死,人一出则亲威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严,兵番搜苦,少年妇女,亦令解衣。臣曾见之,掩目酸鼻。”吕坤在疏中对万历皇帝严加指责:“陛下不视朝久,人心懈弛已极,奸邪窥伺已深,守卫官军不应故事。……章奏不答,先朝未有。”“臣观陛下……不知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 则天下贫,天下贫而君岂独富?今民生憔悴极矣,乃采办日增,诛求益广,敛万姓之怨于一言,结九重之仇于四海,臣窃痛之。……臣老且衰,恐不得复见太平……”

疏入,不报,又遭给事中戴士衡诬告,于是吕坤愤然称病乞休,结束了他26年的做官生涯。吕坤引退后,杜门谢客,授徒讲明心学,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学者称他为“沙随夫子”。“所著述,多出新意。”《呻吟语》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30年心血写就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谈哲理,抨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之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这部著作不失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这里面凝聚着吕坤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探幽发微的哲思。如“无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业。”“名心盛者必作伪。”“处世常过厚无害,惟为公持法则不可”等等,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逝后追赠

吕坤是一位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他的诗文,语言通俗而又巧发奇中;文风峻峭而不失浑厚。他曾潜心研究音韵学,所著《交泰韵》不拘泥前人而另辟蹊径,是一部颇有创见的音韵学专著。吕坤一生著作颇丰,除《呻吟语》外,还有《去伪斋文集》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八日(7月28日),吕坤病故,享年田岁,葬于宁陵西北吕坟村,其墓冢称之为吕坤墓,至今保存完好。

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康海的家谱记载

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至康海时已历七代。从其高祖康汝揖起,即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康墉,字振远,博学多识而有文名,任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知事。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学业进步很快。无论才识、文章,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字应字,成化进士)对其十分赏识,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康亦以此自负。

弘治十四年(1501 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应试之前,他就决意一展才华,夺取解元的桂冠。结果发榜以后,第一名却是吉时,他只考中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 502 )年赴京应进士试,会试虽然榜上有名,但第一名却为湖广人鲁铎所得。这对早就以状元自负的康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刺激。然而,虽则两次失去夺元的机会,他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对一同应试的人说:“乡试让吉时,会试让鲁铎,如果在廷试时再让一人,我就真成了无用的弃物了!”心情复杂的感叹之中,志在最后一博夺取状元的决心溢于言表。果然,廷试以后,他的对策得到读卷官、内阁首辅刘健的很高评价,称其“词意高古,娴于政理”。进呈宫中后,孝宗朱佑樘也十分赞赏,认为有明以来一百四十余年,进士策论还没有如此绝佳之作,于是亲耀其为一甲一名,赐其状元及第。久以状元自负的康海,终于得遂已愿。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有主宰人间文运的星宿“文星”(即“文昌星”,也称“文曲星”)。并说在朝廷科举之年,“文星”入于何处,则何处当出状元。康海及第这年,据说当时京师就有一个善占星相者能预先观出“文星”的去向。礼部诸大臣为提前知道是科状元出在何省,还曾当面询问过他。开始问他:“魁在何处?”占星者答道:“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一个月后,会试即将揭晓,很快要举行廷试,几位大臣再次让占星者占算。占星者讶言道:“文星人楚浅,人秦深,魁当在陕西!”结果,湖广人鲁铎得中是科会元,而陕西人康海在殿廷对策中夺魁。由于当时人们迷信心理很重,因此便说,人世之事“上应天象如此”。

康海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当时,明朝文坛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发起了复古运动。康海在这场运动中与李梦阳等互相唱和,成为复古派前七子之一。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宦官刘瑾窃弄威权,李梦阳等又成为敢于和刘瑾进行斗争的人物。因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人,其才学又负有盛名,所以刘瑾千方百计要招引他为已所用,但被他拒绝。

正德二年(1507年),尚书韩文等因不满刘瑾干政弄权,上疏武宗,请求诛杀刘瑾及其党徒,并请李梦阳起草疏稿。不幸事情泄露,韩文等被革职(后来人狱),李梦阳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找借口把李梦阳逮捕人狱,并准备将其杀害。李梦阳在狱中密写“对山救我”四字,托人转交与康海,要他设法营救。康海本以与刘瑾交结为耻,但为了营救好友,无奈之中不得不以同乡的名义去拜渴刘瑾。刘瑾一听说康海求见,喜不自胜,慌乱中反生着鞋子出门迎接。经康海从中通融,刘瑾于次刚将李梦阳从狱中放出。一年后,刘瑾事败被诛,子却因此事受到牵累,被人指为刘瑾同党,落职为民。

康海落职后,从此放浪自悠。他经常与王九思(前七子之一)等人西西安近郊)之间、聚会鄂(今陕西户县)、杜(今陕,挟带乐妓在一起宴饮。并制乐造曲,以乐舞艺人自比,借此寄托自己心中的郁愤。王九思曾出重资购买乐器,让乐工学习琵琶。康海因善于掐弹(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凑),技艺高超,为人竞相效仿。卒后,遗囊中别的东西很少,然而仅大小鼓却有三百余副。

康海一生,诗文成就颇高,与李梦阳齐名。所作北曲,风格古朴。著作有《对山集》、《沜东乐府》和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相传他被指为瑾党而落职之时,先前被他营救的李梦阳竟无一言相救,他因此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杂剧,以记其憾。但此说不尽可信。

以上据《镇原氏家谱》(2006年3月版,康希善主编)记载所编。

殷七七的野史记载

殷七七,名叫天祥,又名叫道筌,曾经自称七七,俗人多数叫他七七,不知是哪里人。他在全国到处走,有人说很久前见过他,估计不出他的年龄。他脸白有光,好像四十多岁的人。他每到一处有时更换姓名没有一定。曾经在泾州卖药,当时灵台蕃汉瘟疫盛行,得到药的人,药入口病就好,都把殷七七称作神圣,殷七七得到钱却把它施舍给别人。又曾经醉于城市间。周宝过去在长安就认识他。不久,周宝作了泾原节度使,以重礼筵请殷七七,想学到他的道术房中之事。等到周宝奉调镇守浙西,几年后,殷七七忽然来到,还是卖药。周宝听说殷七七来到又惊又喜,召他前去,以师礼尊敬得更加隆重。殷七七每天醉了就唱道:“弹琴碧玉调,药炼白朱砂。解酝顷刻酒,能开非时花。”周宝常让他试验,全都有灵验。殷七七又请求种瓜钓鱼,好像葛仙翁似的。鹤林寺的杜鹃树,高一丈多,每到春末花开烂漫。寺里的和尚互相传说:贞元年间,有个外国和尚从天台来,盂钵中用药养着杜鹃花根来种它,自那以后遮蔽掩饰,花院上锁紧闭。当时有人窥见三个女子,红裳艳丽,一起在树下漫步。有擅自采花折枝的人,一定被女子作怪致祸。俗人传说女子是花神,所以人们共同像爱惜宝贝一样爱惜杜鹃,因此繁盛超过普通花卉。杜鹃花要开时,周宝就派人探报分数,节度使衙门中的宾客幕僚和官属,就连日观赏。其后全城男女以及四方之人,无不载酒以纵情漫游为乐。连春入夏,从早到晚,里巷之间,近于荒废正业。有一天,周宝对殷七七说:“鹤林寺的杜鹃花,天下奇绝。常听您说能使不到时令的花开,这杜鹃花能开吗?”殷七七说:“可以。”周宝说:“现在重九(九月初九)将近,能符合这一天吗?”殷七七就提前两天前往鹤林寺,住在那里。中夜,有女子来对殷七七说:“道者要让这杜鹃花开吗?”殷七七就问女子是什么人,深夜到这里来,女子说:“我被上天所命,下界管理此花。然而此花在人间已超过百年,不久就让它回阆苑去。现在为有道者使它开花,不是有道者没有谁能来感动我。”于是女子一瞬间就不见了。来日早晨起来,寺里的和尚们一下子被花蕊初绽惊呆了。到初九那天,花开得烂漫如春。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周宝,周宝与全城官民都感到惊异,游赏又如春天期间。几天以后,花一下子都不见了,也没有落花在地上。后来殷七七偶然到一官僚家,正赶上会聚宾客,主人和客人都跑来簇拥他。有劝酒的歌妓,对殷七七很轻视侮慢。殷七七就对主人说:“想要用两个栗子作为酒令,可以吗?”大家都很欢喜,认为一定有好玩的法术,有助于欢乐。于是用栗子传巡,接到栗子的人都闻到异香而惊叹,唯有劝酒时讥笑殷七七的两个人,接到栗子后,变作石子粘在鼻子上,拉扯不掉,只说污秽的气味不可忍受。两个人一同起来狂舞,花钿首饰掉落地上,相次悲啼,脸上的胭粉颜料纷纷淌下来,正当优伶们一时乱舞,鼓乐都自动发声,还很合乎节奏,曲子终了而舞仍旧不停,整个入席的人都笑得绝倒。过了一会儿,主人向殷七七道歉祈求。又过一会儿,石子从歌妓鼻子上掉落,又变为栗子,嗅之有奇异的香味,至于花钿首饰和粉黛又全都像原来那样,毫无缺损,大家全都恭恭敬敬地侍奉他。殷七七又斟水变酒,削木变脯,让人退着走,指船船就停,呼鸟鸟自坠,唾鱼鱼就活。撮土画地,描绘出山川形势,折茅聚蚁,变为城市。人们有曾经去过的地方,见到殷七七的画变成的城市,觉得历历在目全都很像,只不过稍微狭小罢了。所有各种法术不可胜记。以后二十年,薛明、刘浩作乱,周宝向南奔到杭州,而周宝总管军务和政务,用刑杀死无罪的人。前任上饶州牧陈全裕经过周宝辖区,就罗网罪名杀害了他,把陈全裕全家老小全部杀光。周宝八十三岁时,筋力还很健壮,妻妾上百,他把殷七七的法术全学到了。后来因为无辜而死的人以及陈全裕作祟,有一天周宝突然死了。殷七七在刘浩军变的时候,在甘露寺被推落北崖,掉到江中死了。其后,有人看见他在江西十余年卖药,入蜀以后,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鹤林寺犯兵火被烧掉,杜鹃树也失去了根株,真回阆苑了。

耿湋的历史记载

现可见关于耿湋的资料很少,现可知的是他宝应二年(763年)进士及第。姚合《极玄集》卷上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都说耿湋为宝应二年进士。对于耿湋及进士第后的仕历,除《唐才子传》所载稍微具体点外,其他各书记载均极简单,并且相互矛盾。《极玄集》说他官至左拾遗,《郡斋读书记》也说为左拾遗,而《直斋书录解题》与《新唐书·艺文志》却说为右拾遗。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耿湋考》对耿湋生平首次作了详细考证。傅文说,耿湋在登进士第后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任周至县尉,在此之后,即入朝任左拾遗或右拾遗。在贞元三年(787年)以前尚在长安,为大理司法,大约贞元三年以后的数年间去世。傅文所考耿湋登第后为周至尉,任大理司法前曾为拾遗,是正确的,所考甚详细,令人信服。唯大理司法是否为耿湋最后所任官职,尚有进一步探讨必要。据笔者所考,应是周至尉后任拾遗,由拾遗而大理司法,从八品上升为从六品上,但后来不知因什么原因被贬出朝。从耿湋诗作中可知他曾有不容忽视的贬逐生捱,而研究耿湋仕历者却没能对其眨谪予以重视。

耿湋集中有《赴许州留别洛中亲故》与《许下书情寄张韩二舍人》,前一首说:“幸免投湘浦,那辞近汝坟。山遮魏阙路,日隐洛阳云。”后一首说:“谪宦军城老更悲,近来频夜梦丹墀。……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杏未期。”说明他曾贬许州。这次被贬,决不是任周至尉时获罪。小县之尉,谈不上贬的,即使称为贬,也决不会望洛阳、思魏阙、梦丹墀。被贬的原因,已无法考知,但自朝中被贬,则肯定无疑。而据时间来看,不是由拾遗而贬,而是自司法任上被贬的。

耿湋大历初由周至尉入为拾遗后,曾奉诏使往江淮一带充括图书。《唐才子传》说他“充括图书使来江淮”,卢纶有《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往江淮》诗。充括图书,是可知的耿湋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替皇家收集遗籍,保存前贤文献,自然是一件有益之举,也只有有学识的文人才能承当此任。使往江淮的时间,据傅璇琮先生所考,是大历七年(772年)以后,十一年(776年)以前。大历七年五月,耿湋尚在长安,送蒋涣留守东都,有诗。又《文苑英华》有梁肃在吴中送耿湋还朝之作《送耿拾遗归朝廷序》,时间为大历十—年七月。据此可知,耿湋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一年秋,曾在江淮充括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