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后世

邵雍的后世纪念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北宋·张载的后世影响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的气一元论本体论哲学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张载“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宋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北宋·张载的后世纪念

张载祠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1985年,陕西省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仿宋为主。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张载墓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适的后世遗迹

叶适墓

叶适墓位于浙江温州海坛山南麓慈山,墓早年被盗,出土有青瓷墓志1方(现藏温州博物馆)。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毁。今墓为1981年在原址东30米外重修。面积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两层平台。墓丘呈圆形,直径2.80米,四周用方形块石砌筑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书阴刻“宋叶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

叶适祠

叶文定公祠在今鹿城金锁匙巷19号,为纪念叶适而建。原在松台山麓。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今址,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民居式平方两进三间,坐南朝北,砖木结构。

江万里的后世评价

江万里一生历两朝,宦海几度沉浮,先后任过吉州、隆兴知府、驾御郎官、尚右兼侍读、监察御史、右正言殿中待御史、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贬谪期间,始终不忘爱国,正所谓“届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南宋理宗时,江万里任待御史,其母病危,江万里因公务繁忙不能脱身,只是派其弟回家探望,当他亲自返家里,其母已病故。这时,朝中有人诽议说他“不忠不孝”,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罪状,江万里因此在家赋闲12年。宋度宗即位,度宗念江万里之远见卓识,任命他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逢权臣贾似道得宠,与贾曲阿逢迎不同,江万里因刚直不阿而为贾不容,江万里被再次罢官。南宋将亡,宋度宗再次想起曾被自己誉为“国之柱石”的江万里,遂任命江万里为左丞相兼枢密院使。江万里一身领两府,加上时局维艰,公务更为繁忙。因湖北襄樊被元兵围困,临安危在旦夕(军事家有“襄樊破,南宋亡”之说),江万里力主抗元,提出襄樊解围良策,与贾似道相抵触被再度罢官。罢官赋闲后的江万里对前来探望的学生文天祥执手相看泪眼,嘱予国事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赵抃的后世纪念

赵抃祠

赵抃祠位于浙江衢州市区钟楼底,占地447平方米,为衢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年)。郡守陈蒙清于朝而立,位于赵抃故里“孝悌里”,今衢州沙湾书院村。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始,每春秋仲月知县率僚具常服随府行礼。嘉靖十三年(1535年)秋,郡守郑柏兴筑清献祠于城南(今衢州道贯巷南端),时以遇风雨不便,迁元妙观右(今新衢小学)官地数亩作赵公祠,作堂三楹、退堂三楹、门一楹、周围筑墙。万历十三年间,郡守廖希元复移址于浮石门内的祥符寺(今衢州城区北隅钟楼底西侧),将原刘都宪羽泉之祠转他处,改建为赵公祠;其间康熙、同治年代数次修葺,最后一次修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

李纲的后世纪念

李纲墓李纲病逝于福州后,本欲送回故乡,但是路途遥远,坎坷难行,故将李纲葬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李纲墓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花费十几万元整修墓园,今李纲墓已具规模,新立有诸多名人名家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另外还有黄瑞霖亲题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

忠定公祠李忠定公祠座落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系朱熹在邵武讲学倡修的,并为之撰书建祠碑记,后毁。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迁建于城东行春门外。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又移建于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书院为府学,祠遂废。明正统四年(1439年)复建于府学大成殿之东,成化六年(1470年)迁建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于现址。其后历乾隆、道光至民国间都有多次修缮。1983年予重新整葺,辟为“李纲纪念馆”。

翁卷的后世纪念

纪念馆翁卷纪念馆的馆址据说是宋代翁姓祠堂旧址,历经岁月沧桑,原貌已荡然无存,仅有一方题着“联桂流芳”恭贺翁氏昆仲高中的大匾。1999年,翁卷纪念馆落成,位于埭头村的村口,是一座传统民居风格的木结构建筑物。一进纪念馆,那块留传下来的大匾便呈现在眼前,馆内有四排圆柱,每排五根,支撑着整个柱梁,馆后有一片茂密如云的竹林,馆前小桥流水,不远处的溪边伫立着数棵参天的古枫香和银杏。翁卷纪念馆比较简朴,很符合翁卷做为一个布衣诗人的身份。纪念馆周边的风景优美,也很符合翁卷诗歌的风格。

墓葬乐清埭头的翁氏宗族,每到清明,或族祭,都要到祖先的墓前烧香叩头。翁卷二弟永年的墓在埭头。埭头翁卷的后裔们说,已找到翁卷的墓,说在其二弟永年墓的隔溪对面山脚。但那仅是一堆隆起的黄土,上面长满了青草。由于没有找到墓碑,所以无法断定这是翁卷之墓。

陈师道的后世评价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钱钟书《宋诗选注》

韩愈的后世纪念

墓址主词条:韩愈陵园、韩愈墓

韩愈陵园(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

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始建于公元825年(宝历元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韩愈墓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韩祠

主词条:韩文公祠(潮州韩愈纪念馆)

(潮州韩愈纪念馆)(6张) 韩文公祠(即潮州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孟浩然的后世纪念

墓地孟浩然墓在襄阳市襄阳城(襄城区)东风林南麓。其墓在唐德宗年间(780年~805年)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纪念馆孟浩然纪念馆2003年新建,在襄阳市东南15公里处襄州区东津镇境内的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鹿门寺,魏晋以来曾是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鹿门寺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宋、明、清三代碑刻,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群山环绕,清泉涓涓,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孟浩然的后世影响

盛唐陈贻惞:“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很显然,除了人品,他们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这位开风气之先的前辈诗人的启发和影响,不可能不对他的成就表示应有的尊重。”李白、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诗歌唱和,相互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杜甫与孟浩然有无交往,还没有实证。不过,杜甫受孟浩然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崇儒、追求仕进的思想是一致的。杜甫特别钦佩孟浩然的诗,他的《岳阳楼》诗当是受到了孟浩然《洞庭湖》诗的影响,他的一些绝句也颇类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不依附权贵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种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吴宣从军》、《赠马四》等诗中所表现的任侠精神,在李白的诗中俯拾皆是。第三,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余”、“予”屡见不鲜,如“我来如昨日”,“予亦忘机者”,“予亦离家久”,“余亦浮于海”等等,不胜枚举。李白的诗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蓝之色。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等,处处有我。第四,在诗体诗风上。